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11-12-08 10:19 |
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池州,為安徽省16個省轄市之一。位于皖西南,屹立在長江下游皖江上游的南岸。東連銅陵,東南連蕪湖、宣城,西南鄰江西省的九江、上饒、景德鎮三市,南接黃山,北與本省安慶市隔江對峙??偯娣e8399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2010年未,全市總人口160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3%?,F轄貴池區、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2010年4月份,溫家寶總理在池州視察時說:“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態環境很好”。
歷史沿革 池州建置郡城在1508年之前,蕭梁皇朝的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建置南陵郡,其郡治就設在《三國志》有載的南陵瀕江軍事要塞的原址、也就是今天的池州市主城區西部十里長崗上,轄南陵、石城二縣,在現在長江下游的各瀕江的省轄市以上的城市中,建郡的歷史僅僅短于揚州(漢置廣陵郡)、南京(三國置建業郡)和鎮江(劉宋皇朝置東??げ⒆鳛槟闲熘莸闹蔚兀?而在瀕皖江的省轄市中,則是最古久的郡城(建郡稍晚于和縣的歷陽郡、蕪湖的襄垣郡,但此二郡城被裁撤的時間卻遠遠早于池州)。陳代南陵郡城又作為北江州的治地,統領南陵郡及周邊數郡,南陵郡下轄5縣。這段歷史越兩個朝代共86年,卻不幸被池州府的舊志失載,明清的《江南通志》等地方志書也失載,進而致使當代安徽省內史志界失憶失語。由于當初此地郡、州的建置都出于軍事鎮守的需要,一待國家南北一統的承平時代,這塊地方往往不被統治者重視。隋代開國君主楊堅在開皇元年(公元589年)首撤州、郡,唐代高祖李淵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南陵郡的故地再建的池州——這就是池州得現名之始——到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貞觀元年(627年)又再撤。直到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朝廷為了鎮壓民變之需,才采用當時管轄宣城郡的江西觀察使李勉的參軍李芃的建議,重置池州池陽郡,看重的還是此地的軍事價值。但由于池州城地處長江上、中游諸省進中原、下金陵、入蘇杭的水陸要沖,三面臨水,多淺水港灣,適合當時的木帆船停泊,成為重要的港口碼頭城市,從此以后,一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1月“撤府留縣”為止,池州都是郡、軍、府、路級設置,從趙宋皇朝太平興國年間以后,也比較固定地管轄貴池、青陽、銅陵、石埭、至德、東流六縣。池州府最后的舊志書付梓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那時,雖然對江的安慶已經成為安徽省會,但池州仍然“與皖口(即安慶)交峙,扼滇、黔、蜀、楚、閩、粵、豫章之衛,固東南一重鎮也”(清乾隆《<池州府志>序》)。
民國三年(1914年),省直接管縣的不便,民國政府不得不在省下設道,皖南眾多的縣都歸蕪湖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原池州府治地貴池縣成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解放以后,池州又經歷兩撤三建。其中,1949年5月成立的池州專署1952年被撤,其屬縣分別為安慶、蕪湖二專署分領。1965年恢復的池州專(地)區,到1980年又再度被撤。應該說,這兩番建撤,使得池州地、市級經濟和有關社會事業的發展進步,在失去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之后,接著又失去改革開放之初的8年黃金時期,整個區域經濟社會蒙受的負面影響不小。
1988年8月底,報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池州由此重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地委和行政公署,并且當時國家地方政府科層形式采取的是市管縣的導向,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新建成的這級領導機構要同時擔負起領導當地市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在貴池建成省轄市兩重職責。池州地委、行署遵循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黨的基本路線,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經幾年實踐、探索,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提出:“實現地改市提前達小康”的口號,并為之踏實奮斗。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省轄池州市至今。
[SITESERVER_PAGE]自然地理 池州依山面江,地勢南高北低,地理環境優越。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下降,從中山、低山過渡到丘陵,最后到崗地、平原。地貌類型復雜,自東南至西北分為三個地貌區,都是朝北東方向延伸:九華山——牯牛降呈中山、低山、山間盆地地貌;青陽木鎮——東流沿江的狹長地帶呈崗地、平原地貌;青陽縣中部——東至縣中部的山間盆地面積較大,呈低山、丘陵地貌。池州大地構造位于揚子地臺東北部,分別歸屬于三個次級地質構造單元:東南部以九華山、牯牛降為主體構成南部山區骨架,是皖南山區的組成部分,區間層巒疊嶂,綠蔭覆蓋,是森林植被與野生動物寶庫;中部為崗沖相間的丘陵區,是糧、茶、林、桑、麻重要產區;西北部沿江地帶為洲圩區,地勢低平,河湖交錯,經肇始于明、清末民國初年的圍墾之后,成為“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在印支期、燕山期區域巖漿活動強烈,導致一系列基底斷裂發生,頻繁的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了以構造巖漿巖帶為主干的成巖成礦系列,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2007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39種(含亞礦種),資源儲量統計表列入礦區489處(不含共伴生礦床64處),其中大型礦床14處,中型礦床30處,小型礦床115處,小礦192處,零星資源138處。大中型礦床數占礦區總數的9%;金屬礦產73處,非金屬礦產390處,能源礦產24處,水氣礦產2處。其中金、銀、鉛、鋅、錳、熔劑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礦產資源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優勢礦產。全市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呈多樣化形態,地表物產豐富多樣。土地利用方面,耕地:138980.59公頃;園地:18606.85公頃;林地:539829.99公頃;草地:5163.44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42142.80公頃;交通運輸用地:9709.3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4907.69公頃;其他用地:10531.11公頃。
長江流經池州145公里,岸線長162公里,上起與江西省彭澤縣接壤的東至縣牛磯,下訖與銅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內有十條河流分屬三大水系:屬長江水系有堯渡河、黃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華河;屬青弋江水系的有清溪河、陵陽河、喇叭河;屬鄱陽湖水系的有龍泉河。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條河流,河長618公里,其中秋浦河最長,河長149公里,流域面積3019平方公里。池州市地表水資源豐富,2009年總降水量1544.3毫米,全市水資源總量為63.7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量4326 立方米,分別是安徽省和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長江多年平均過境水資源量9317億立方米,枯水年也達到7064億立方米。全市河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33萬kw,全市水能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為6.137萬kw,占理論蘊藏量的42.8%。豐富的水資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境內湖泊洼地星羅棋布,擔負著調節蓄洪灌溉,養殖等作用,其中中型湖泊有升金湖、太白湖,小型湖泊有七里湖、平天湖、暖水湖、十八索等。
人口與行政區劃 根據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市常住人口1402518人,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159679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524818人相比,10年共增加71972人,增長4.72%,年平均增長0.46%。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21957戶,家庭戶人口131798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3.1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706180人,占50.35%;女性人口696338人,占49.65%。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228951人,占16.32% ;15-64歲人口1032955人,占73.65%;65歲及以上人口140612人,占10.03%。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622834人,占44.4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79684人,占55.59%。區內居民絕大部分為漢族,散居各地的少數民族有回、壯、滿、苗、侗、蒙古、土家、畬、布依、藏、彝、高山、朝鮮、傣、維吾爾等15個少數民族,境內有回族聚居的民族村3個。
[SITESERVER_PAGE]全市56個鄉鎮街道,其中,9個鄉,36鎮,11個街道辦事處;貴池區20個(11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東至縣15個(3鄉12鎮),石臺縣8個(6鎮2鄉),青陽縣13個(9鎮4鄉,含九華山管理委員會代管的九華鎮、九華鄉)。全市有村居民自治組織675個,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86個。
動植物資源 池州地處常綠闊葉林向落葉林過渡地帶,常綠樹與落葉樹混生,森林植被豐富。全市境內有高等植物97科253屬1100余種,其中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有26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銀杏、紅豆杉、水杉、銀縷梅。據2005年全市林業森林二類資源清查,全市各類林業用地面積8078631畝,其中有林地6809503.5畝,疏林地36796.5畝,灌木林地792400.5畝,未成林造林地251370畝,苗圃地2434.5畝,無林地183925.5畝(其中宜林地119658畝)。池州是安徽重點林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是全省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區。境內有水生、陸生脊椎動物556種,占全省種類的88%,其中獸類83種,鳥類285種。兩棲爬行類78種,魚類11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1種,占全省的77%。
氣候特點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處東經116°33′~118°05′,北緯29°33′~30°51′。屬暖濕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梅雨顯著,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暖多變、雨水豐富。全市春季開始于3月中旬,大約70天左右。此期間南北冷暖氣流交匯頻繁,氣溫起伏大,常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春寒和倒春寒幾乎年年均有發生,對農作物春播十分不利,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春季回溫較快,春寒和倒春寒發生幾率明顯減少,季節亦明顯縮短。夏熱多雨、梅雨顯著。5月下旬自南向北開始入夏,長達125天左右,6~8月份平均氣溫均在25℃以上,7月為最熱月。每年夏初,南方暖濕氣流與北方冷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云雨徘徊,強降水不斷,形成梅雨天氣,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季少雨、天高云淡。9月下旬開始入秋,約有60天左右。受大陸高壓控制,多晴朗天氣,常有秋旱發生。冬季寒冷、干燥少雨。每年大約11月下旬入冬,持續115天左右,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常有冷空氣南侵,多偏北風,氣溫較低,雨量是全年最少季節。
旅游景觀 池州自然山水優美,旅游資源豐富。境內以九華山為中心,分布著大大小小旅游景點。其中,有國家級風景區4處,分別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國家級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華東地區唯一尚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牯牛降,亞洲重要的濕地、被稱為“中國鶴湖”的國家級珍稀水禽保護區——升金湖,以及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10余處,主要有齊山秋浦仙境、古杏花村遺址、舜耕之地大歷山以及我國十大古釣臺之一的昭明釣臺等。池州還是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游秋浦縣(貴池縣前身),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嘆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背蔀榻衔幕健R山的詩文處女作。此后池州歷任郡府命官和其它過往官員文人對這首詩庚續唱和,使齊山成為詩文載體。另外所載于南宋劉克莊所編的《后村千家詩》里的《清明》詩,相傳是杜牧所作?!扒迕鲿r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被后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蜚聲中外。以上資源特點構成池州旅游的三個主題:佛教文化、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文化?!笆晃濉逼陂g,池州市躋身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列,榮獲“中國旅游業競爭力百強城市”,九華山風景區順利地進入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牯牛降、杏花村、大王洞等6個品牌景區順利進入國家4A旅游景區。全市旅游實現快速發展,“十一五” 末主要指標比“十五”期末翻了兩番以上,旅行社由46家發展到73家,四星級旅游飯店由1家發展到5家,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由1處發展到7處。旅游總收入由2005年的13.5億元上升至138億元,旅游接待人次由2005年的305萬人次增長到1545萬人次。
[SITESERVER_PAGE]歷史文化 池州人文薈萃,墨客騷人,留連忘返。九華山是國際性佛教道場,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古新羅國(今韓國)王室近親金喬覺渡海來中國,卓錫九華,貞元十年圓寂后,被佛門僧徒視為地藏菩薩示現,自此九華山被辟為地藏王應度生道場,四方信徒云聚,拜地藏表大愿。詩人李白留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傳世佳作為九華山定名?,F山上有古寺廟82座,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寺院9座、省級重點保護寺廟30座,珍貴佛教文物1300多件。每年農歷7月30日為九華山廟會。九華山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優秀的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形成了千古文人倍加贊美的九華圣境,享有“東南第一山”之美稱。
池州有許多昭明遺跡,主要因為梁代末年的南陵郡受侯景把持的南京政權節制,處于于元帝蕭繹軍事集團對壘的最前線。侯景廢黜簡文帝蕭綱后,讓昭明太子蕭統的后代蕭棟當了皇帝,處在最前線的南陵郡,軍民此時把賢明仁愛的蕭統當作業神支柱和保護神。至唐代永泰年間恢復的池州就是南陵郡郡址附近,官方大概發現了當年祭祀昭明太子的壇遺址和民間崇拜的遺風,中唐時期文壇上古文運動尚未發生,更成為主流,官方的文字仍然將《昭明文選》作范文,知識界仍然崇拜昭明太子的文化實踐成果和文學理論。所以對池州原有的昭明崇拜遺風進一步宏揚光大。但此時人們已經忘記了南陵郡治就是池州城在池州城西這樣的史實,也就不明白池州這種民間崇拜祭祀昭明太子的由來。因此在宏揚的進程中,派生出昭明太子死后魂靈附于石城縣民,講自己生前游此愛此,而死后“帝賜”此地于他,只要當地百姓祭祀他,他就福佑這一方生民的故事。還相傳他垂釣秋浦河的玉鏡潭,現“昭明釣臺”列為我國十大古釣臺之一。李白游池州,“愛其勝,欲家焉,滯留于此者三年”,寫下了《秋浦歌》等40余首詩篇。晚唐詩人一度云聚池州。據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游,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南宋愛國名將岳飛登臨齊山,寫下了“好水好山觀未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的詩句。唐宋以下,歷代詩人紛至沓來,使池州贏得了“千載詩人地”之美譽。
池州戲曲文化古樸、完整,地位突出。池州是中國儺戲之鄉,被戲劇學界譽為“戲曲活化石”(而其存在的歷史信息更為豐富,有所研究和挖掘)), “儺儀”、“儺舞”、 “儺戲” 三位一體的“池州儺”、“徽池雅調”青陽腔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為“中國戲曲的百科全書” 石臺目連戲和黃梅戲姐妹劇種的文南詞名列省級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拔謇锊煌L,十里不同俗”,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匯聚,形成了池州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東至花燈、九華山廟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池羅城民歌、石臺唱曲、平安草龍燈、雞公調、福主廟會、酉華唱經鑼鼓列入省級文化遺產。
池州被人類開發的歷史悠久??脊殴ぷ髡咴趨^境先后發現七星墩、棗林灣、團山泡等多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由此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池州先人便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他們使用磨制的石斧、石缽、石環,進而制作簡易陶器,營造火燒土屋,定居營生。生活在東流牛頭山一帶的商周居民,即能制作并使用陶紡輪紡線織布,并結成魚網系上石墜以捕魚捉蟹。而到夏商周到先秦,中南部山區成為越國人聚居地,留下的遺址、文物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的特征更為鮮明。地方歷史文化工作者還在探索、研究、整理(詳見后文《池州敘古》)。大量出土文物,如青陽出土的西周“雙龍青銅尊”、漢晉“堆塑人物谷倉罐”,貴池出土的秦“半兩”錢范、三國時的“嘉禾銅鏡”等,都閃爍著池州先人的智慧光輝,是地方文明開化的歷史見證。
[SITESERVER_PAGE]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時,池州經濟處于停滯狀態。1949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僅有898萬元,糧食總產12萬噸。建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池州人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興利除弊,發展經濟,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觀建國后的池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大體可分為改革前三十年、改革后三十年兩個時期。
從1949年至1978年,為池州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恢復發展時期。1949年至1957年,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全區基本上實現個體私營經濟向全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轉變,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形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國民經濟體系。1957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2.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146萬元,比建國初增長2倍;糧食總產34.3萬噸,人均糧食擁有量由1949年的171公斤提高到422公斤;人民生活初步改善。1958年到1978年,由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1978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4.3億元,20年間均速為3.3%;人均糧食占有量364公斤,比1957年下降13.7%。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池州大地,各地的工作中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由于行政區劃變動,1980年池州地區被撤銷,不能以地區架構統籌組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活動,失去了許多大好機遇。1988年到2000年,為地區復建后的夯實基礎期。地委、行署從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做起,從“治山治水”入手,努力改變池州落后的面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積極推進工業、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工作,形成了工業、旅游、生態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格局,人民生活開始由溫飽向小康邁進。
從2000年至今,地改市后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以“加快追趕、奮力崛起、實現跨越”為主題,大力弘揚“艱苦創業、負重拼搏、開明開放、務實創新”的池州精神,全面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游興市、商貿活市”戰略,深入推進“583”工程,池州知名度日益提高,城市形象顯著提升。主城區面積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10%提升到38.5%,形成了中等城市的規模。以大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油)路”,沿江高速、合銅黃高速、安景高速、銅九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池州無鐵路、無高速的歷史。九華山機場、沿江城際鐵路、望江公路大橋已經開工,池州港搬遷擴建,集“水陸空”于一體的區域交通樞紐基本形成。原來閉塞的池州,走出了大山,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獲得了中國首個生態經濟示范區、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2008浙商最佳投資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等多項殊榮。
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3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6.1%;財政收入43.4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2億元,增長29.5%。第一產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40.2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比例為15.2:46.6:38.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比上年增長12.7%。人均消費性支出10777元,增長10.8%,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6.6平方米。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827元,比上年增長17.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68元,人均住房面積39.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