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11-11-15 19:40 |
池州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階段中,池州各級黨組織,帶領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譜寫出一部為民族解放、經濟繁榮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繼、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光榮歷史。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的消息傳到池州以后,貴池、秋浦[1]、東流、石埭(其部分縣域今屬石臺縣)、青陽縣城的學生和部分教師紛紛舉行罷課、罷教,并走上街頭游行示威。許多工人、城郊農民和各界愛國人士也積極參與。在這以后,他們曾以各種形式聲援安慶“六·二”學潮、反對曹錕賄選總統和聲援“五卅”運動,二十年代間,許多池州籍早期共產黨人和革命知識分子,以介紹新書、創辦新世紀刊物、秘密聚會和散發傳單等形式,在池州社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革命洪流。
1926年7月9日,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正式開始。翌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6軍軍長程潛和黨代表、共產黨員林伯渠,率北伐軍一部途經東流、秋浦、貴池、青陽縣城時,幫助這些地方建立國民黨左派縣黨部,打擊反動勢力,工農群眾運動迅速高漲起來。然而,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國內政治局勢陡然逆轉,池州的革命力量也遭到嚴重摧殘。
大革命失敗以后,本地和外地的一些共產黨人相繼來到池州,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1927年9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秋浦特支在秋浦縣誕生。1928年,一批中共小組在池州的青陽、貴池縣出現;繼之,中共青陽北鄉支部和中共貴池特支先后于這年上半年和冬季建立。這些早期組織,在池州局部地區領導開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士兵運動和學生運動,進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嘗試,拉開黨領導池州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序幕。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黨的組織在池州各地分布更多。領導或指導其工作的上級黨組織,主要為四個方面:一是自1930年8月到1931年4月間,直屬中央領導的皖北特別行動委員會、隸屬中共江南省委領導的皖北特委和隸屬中共安徽省委領導的安慶中心縣委,先后派出巡視員或組織員,在貴池、青陽、石埭等縣發展和恢復一批黨的組織。1930年8月創建的中共貴池縣委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池州最早建立的縣委。二是從1931年6月起,直屬中央領導的中共蕪湖中心縣委將其管轄的區域劃分為四個巡視區,其中的屯溪(徽州)巡視區即包括貴池、東流、秋浦、石埭、青陽諸縣。曾經參與領導請水寨暴動的潛山、岳西、太湖縣的一大批共產黨員,始于1930年9月陸續轉移到這一地區,先后建立起貴池、秋浦等縣委和許多基層組織。1931年11月,中共徽州工作委員會在秋浦建立,并于1932年3月得到蕪湖中心縣委批準,同時與中央直接發生關系,統一指導包括貴、秋、東、石地區黨的工作。不久,蕪湖中心縣委被破壞,徽州工委于這年古歷5月遂與贛東北省委發生橫向關系。1932年2月蕪湖中心縣委還指導建立中共貴秋東縣委。同一時期,隸屬蕪湖中心縣委領導的中共宣城特委也與徽州工委發生橫向關系,指導和幫助貴池、青陽縣恢復黨的組織。三是1932年11月,黨中央決定將贛東北省委改為中共閩浙贛省委,徽州工委及其下屬組織正式劃歸閩浙贛省委管轄。這年冬,徽州工委改名為中共皖南特委,繼續領導包括貴、秋、東、石、青等地區黨的工作。1932年12月,以方志敏為書記的閩浙贛省委制定“保衛基本蘇區,創造新的蘇區”戰略方針。從翌年1月起,在皖南特委的領導下,石青太中心縣委、太平中心縣委和貴秋東中心縣委,分別開辟包括石埭、貴池等縣在內的皖南蘇區。同時,中共江邊特委也領導這一地區的開辟工作。這一時期,建立青陽縣委、石埭縣委、貴池縣委和一批基層組織。自1934年3月開始,中共贛北特委、中共皖贛特委(又稱皖贛分區委),先后領導開辟包括東流、秋浦等縣在內的皖贛新蘇區。在此期間,建立東流縣委、秋浦縣委和一批基層組織,并由中共彭澤中心縣委指導東流縣委工作。1934年11月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1935年1月抗日先遣隊北上行動完全受挫,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軍民開始進入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皖南蘇區自柯村失陷后,貴秋東地區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大都停止活動,只有部分黨員繼續進行秘密斗爭。皖贛蘇區于1934年12月初遭受重兵“清剿”,黨政軍機關從江西省浮梁程家山遷到秋浦大板,不久在這里恢復祁秋貴、貴秋東兩個中心縣委和許多基層組織。在此基礎上,于1935年6月在秋浦縣高山地區(今東至縣高山鄉)建立中共江南特委及其下屬的貴秋、貴東、貴祁縣委。9月,特委發動以秋浦高山為中心的中秋暴動,在貴、秋、東、石、祁邊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特區、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形成數千平方公里范圍的革命根據地、直到1936年3月解體。此后,部分干部和武裝人員轉移到江西鄣公山,在中共皖浙贛省委的領導下,繼續進行艱苦的斗爭。四是直屬上海中央局領導的中共皖南工作委員會于1934年4月在青陽建立以后,即在青陽、貴池邊區發展一批黨組織,領導人民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起來的貴秋東革命根據地,是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戰斗在這塊土地上的黨政軍人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斗爭,直到1937年7月,跨入抗日戰爭的新時期。
[SITESERVER_PAGE]1938年4月,隸屬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領導的皖南特委曾選派一批干部到池州工作。他們利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發展黨員,先后建立中共青陽工委、青陽縣委,并在石埭等地建立中心區委和區委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初,國民黨安徽當局加緊反共摩擦,直至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使得這些地區黨組織活動基本中斷,大多數黨員轉移到江北,少數黨員就地堅持秘密工作。從1942年春到1943年底,皖鄂贛區黨委(亦稱皖中區黨委)、皖江區黨委先后指示桐廬無縣委、沿江地委和皖南地委派出武裝人員開辟池州沿江地帶。同時,新四軍第5師挺進第18團開辟東流、至德邊區。1944年1月,根據皖江區黨委的指示和沿江地委的統一部署,中共沿江中心縣委及其領導下的新四軍沿江團跨過長江,進入貴池沿江地區,活動于東流、至德等地,領導池州人民進行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軍。到抗戰勝利前夕,已經并直接建立起中共桐貴青縣委、貴桐縣委和彭東至工委三個縣級黨組織,抗日武裝隊伍更加壯大,沿江行政辦事處及大批區、鄉民主政權相繼建立,從而控制了沿江兩岸廣大地區,形成東西貫通、彼此呼應的池州沿江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為實現皖江區黨委和新四軍第7師作出的關于打通新四軍第7師與第5師的區域聯系的重大戰略任務,作出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黨政軍人員絕大多數撤至長江以北,踏上新的征途,池州各級黨組織公開活動也隨之中止。1945年10月初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的指示,皖江區黨委抽調一批干部和武裝部隊回師皖南,在銅陵建立中共沿江中心縣委,隨即領導包括青陽、貴池、石埭邊區在內的銅青南游擊區的開辟工作。1946年11月,沿江中心縣委根據皖南地委的指示,領導銅青南縣委在鞏固原有陣地的基礎上,開辟分別以賓山、茗山、九華山為中心的幾塊游擊根據地。1947年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指示,皖南地區總的發展方向應以贛東北為主,并對地區劃分作出明確規定。其中有“以黃山周圍根據地為基礎,包括石埭東部等地區創造成為中心根據地,向浙西發展”;“以現有青銅、茗山地區為中心,包括青陽、銅陵、貴池、石埭西部,向東流、至德、彭澤、都昌發展”的部署。據此,中共皖南地委即于同年3月將沿江中心縣委改為中共黃西工委,其下屬的涇太石縣委、太石工委、太石黟祁工委、太石縣委、太石邊工委、青貴工委等在涇、太、石、黟、祁邊區活動,涇青南工委、銅青南工委等在涇、青、貴、南邊區活動。7月,建立隸屬皖南地委領導的中共銅青貴縣委;9月,將銅、南、繁、蕪、涇、青等縣統一為一個戰略單位,改銅青貴縣委為中共涇青南縣委,繼續領導包括青陽等地在內的涇青南地區斗爭。1947年10月,地委指示黃西工委進入貴池、石埭邊區的杉山,意在向西發展,打通與第二野戰軍及皖西根據地的聯系。同年10月底,黃西工委奉皖南地委的指示向南挺進,逐步建起以牯牛降地區為中心進而將祁、貴、石、東、至、太、黟、休、婺等地連成一片的根據地。從形勢發展的需要考慮,1948年5月皖南地委決定成立中共皖贛邊工委,9月改為皖贛工委,下轄浮至祁、祁石貴、青石貴三個工委,直至1948年底并入中共皖浙贛工委。1948年9月,根據皖南地委的決定,成立中共沿江工委,統一領導沿江地區的斗爭,其下轄的太石工委、涇青太工委、涇青南工委、銅青南工委活動區域包括石埭全部、青陽大部和貴池東部地區。1949年2月,在涇青太工委的基礎上成立中共青陽縣委,直至池州解放。池州黨組織領導人民進行的武裝斗爭,對破壞國民黨軍隊江防、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4、5兵團和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隊池州沿江防線,勝利地渡過長江;到4月24日,池州全境解放。隨軍渡江的南下區黨委第4支隊干部,與在皖南堅持斗爭的皖浙贛工委、沿江工委一批干部在池州會師。5月,皖南區黨委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池州地方委員會,駐地為貴池縣城(今池州市主城區),下轄中共貴池、東流、至德、銅陵、青陽、石埭、太平等縣委,7月增設大通市委,1950年增轄繁昌縣委。在建立地委的同時,成立皖南區池州專員公署。在這期間,池州各級黨組織領導軍民開展剿匪反霸、生產救災、支援前線和民主政權建設等一系列工作。
[SITESERVER_PAGE]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面對建國初期池州社會的復雜形勢和種種困難,全區各級黨組織采取一系列措施,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努力奮斗。在中共池州地委的統一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74師第221團和池州分區獨立團以及各縣地方武裝,全面清剿密謀暴動并走向公開武裝叛亂的洪國順等土匪武裝和反動道會門,到10月底,取得剿匪反霸斗爭決定性的勝利。接著,勝利地領導穩定物價、抗美援朝、土地制度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它的民主改革,為農工商運各業的恢復和發展、文教科衛事業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
1952年1月,在皖南區黨委與皖北區黨委合并為中共安徽省委的同時,池州地委與安慶地委合并。隸屬池州地委領導的各縣委,除石埭、太平縣委劃歸徽州地委領導,繁昌縣委劃歸蕪湖地委領導外,其余均隸屬安慶地委領導。當時,全國已經具備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一定條件。自此,各縣黨組織認真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同時,加強文化和思想建設,加強黨的建設和黨的團結,使之適應和推進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革與經濟建設。到1956年,各地基本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就。1957年上半年,各縣普遍進行整風運動;隨后,開展反右派斗爭,但犯有擴大化的錯誤。1958年2月以后,全區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犯有“左”的錯誤。從1959年開始的“反右傾”斗爭,在政治上帶來嚴重的后果,在經濟上造成持續時間更長的危害。1961年1月以后,各縣黨組織認真貫徹八屆九中全會關于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2年時,各地經濟的調整和政治關系的調整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并且進行農業生產的家庭承包責任制方面的探索,絕大多數地方實行“責任田”。在當時這對恢復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起了很大作用。八屆十中全會以后,各縣城鄉普遍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4年,安慶地委抽調大批工作隊在青陽縣進行點上“四清”運動,同時其它各縣也普遍開展面上“四清”運動。
1965年7月,中共池州地方委員會重新設立,隸屬安徽省委領導,轄貴池、東至、銅陵、青陽、石臺五個縣委。地委領導全區人民大抓農田基本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時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四清”運動,這對于解決干部作風和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對于打擊貪污盜竊和剎住封建迷信活動等歪風,起了一定的作用。盡管運動在局部地區出現某些偏差和消極方面,但影響有限。這段時間,全區的經濟形勢可觀,黨風和社會風氣良好。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和極“左”思潮的影響,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關以及群眾團體受到造反派的沖擊,先后陷入癱瘓狀態。在上?!耙辉嘛L暴”影響下,1967年2月19日,池州地區造反組織奪取地委和專署的領導權。在很短的時間里,掀起從各級黨政部門到各行各業的全面奪權風暴,無政府主義、山頭主義等思潮泛濫成災,造成更加嚴重的混亂和損失。從這年3月起,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池州軍分區和各級人民武裝部派員執行“三支兩軍”任務,分別成立地區、縣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和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這對維持當時的正常生產起了一定作用,但并未根本解決問題。8月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后勤部隊某部和331部隊等進駐池州,嚴重混亂的局勢才開始扭轉。1968年7月,池州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在此前后,各縣革命委員會也相繼誕生,正式取代地委、專署及縣黨政領導機構的職能。1969年春,一批領導干部被重新安排工作。1970年初,專區及各縣革委會均成立黨的核心小組,行使相當于同級地方黨委的權力。同時,全區基層黨組織逐步恢復組織活動。黨員恢復組織生活。1970年下半年,各縣先后召開黨代會,恢復成立縣委。1971年3月,中共池州地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中共池州地區委員會,直到1980年1月因行政區劃變更而停止工作。
[SITESERVER_PAGE]“文革”期間產生的全區各級革委會按照上級當時的部署,開展了“斗、批、改”,“清理階級隊伍”、“整黨建黨”、“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等一系列政治運動,造成一大批冤假錯案,嚴重挫傷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同時,在上山下鄉、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運動中,也程度不同地受到“左”傾錯誤影響。盡管如此,但由于全區廣大干部、黨員和群眾,對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給予一定的抵制和斗爭,使其危害得以減輕,工農業生產和各項工作仍有一定的發展。
粉碎“四人幫”以后,在地委的領導下,全區各地開展揭批“四人幫”的斗爭,清查與之有牽連的人和事;整頓黨組織;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撥亂反正,開始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以及歷史上的冤、假、錯案,從而調動了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地委認真貫徹黨中央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首先在全區農村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接著又在城市進行各項體制改革,工業、交通、農業、文教、衛生、科技等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加強了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
1988年9月,國務院決定恢復池州地區,重新建立池州地委,隸屬安徽省委,轄貴池市委、東至、石臺、青陽縣委和九華山管理處黨委。全區各級黨組織和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從池州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有力地促進了新區建設與經濟發展。特別是貫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理論以后,全區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發展出現更加良好的勢頭。
復建地區之初的兩三年里,正逢國民經濟調整、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等不利因素,地委、行署提出“治山治水”、“穩農強工,活商興游,重科興教,興區富民”的思路,集中精力抓新區的經濟建設。全區改革開放事業仍有原則性進展,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勢頭良好。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以后,地委、行署進一步解放思想,確立了發揮兩大優勢(即九華山和長江經濟帶),開發“兩口一山”(即江口、大渡口和九華山),打“九華”牌、走“皖江”路,打“九華山”、“生態經濟示范區”兩張牌等開放開發思路。1996年12月26日國家批準池州地區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1997年11月11日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又將池州列為實施《中國 21世紀議程)的全國16個地方試點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以地區為單位的試點。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池州新區的改革與發展。1993年5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在池州揮毫題書,勉勵故鄉人民“艱苦創業,振興池州”。同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池州時,給九華山指明“要在佛教上做文章”的發展方向。1996年6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再次視察池州。池州繼1991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之后,1999年再次遭遇嚴重洪澇災害。這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親臨東至廣豐圩、貴池萬興圩等搶險堤段視察,帶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池州人民的殷切關懷和莫大支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二十余年,尤其是池州地區復建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關系的大調整、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的大變革、基礎設施的大改觀、人民生活的大改善、社會事業的大繁榮、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地區治地貴池市的發展進步更為突出,實現1988年復建地區之初既定的在此設立省轄中心城市的條件基本成熟。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池州撤銷池州地區和貴池市設立省轄池州市,下轄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貴池區,并在九華山風景區設立管理委員會及其黨的工作委員會,實行市領導縣(區)的體制。12月11日至14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池州市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及2001年1月4日至8日、5日至9日分別召開的池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池州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是總結過去、籌劃未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盛會。地級池州市的設立及其開局第一年的工作進展,標志著池州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必將譜寫池州經濟社會發展史的新篇章。